什么样的产能投资合作,才是东盟的心头所盼?

发布日期:2022-10-27 08:47:16来源:中国—东盟传媒网作者:林涵
宋海良从产能投资践行企业的角度,给出了专业的理解:“能量、信息与生态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三大主轴,随着三者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加速融合,催生出绿色低碳、数字、共享‘三大经济形态’,不断引领与创造新的需求,催生新的产业,持续推进万物互联、百行相通、多业相融。”

印尼爪哇百万级千瓦燃煤电站、马来西亚巴林基安燃煤机组、菲律宾普丁巴图燃煤电站等重大项目高质量投运投产;中老铁路开通运营以及印尼雅万高铁、马来西亚东海岸铁路不断取得新进展……一个个彰显中国技术、惠及当地民生的项目落地,无不说明中国—东盟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产能投资合作的共赢之路。

在第19届中国—东盟博览会期间举行的高层论坛——中国—东盟产能与投资合作论坛(以下简称产能投资论坛),更是在往年的成果基础上,达成了新的共识和目标:顺应世界经济发展⼤势,推进国际产能与投资合作,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实现中国—东盟优势互补,合作共赢。

产能投资合作,共同的心声

中国与东盟贸易保持良好发展势头,树立了区域合作的成功典范。中国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林念修在本届产能投资论坛上表示,“我们愿进一步加强与东盟国家的经贸投资合作,共同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共同深化区域产业链供应链融合发展,共同加强区域国家互联互通,共同激发区域发展新动能,共同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复苏,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为纽带,推进经济社会高水平繁荣发展。”

这5个“共同”,也是东盟国家的心声。老挝驻华大使坎葆·恩塔万就说道:“我们完全支持今天的中国—东盟产能与投资合作论坛提出的议题,将商议中国与东盟在产能与投资方面的合作,共同推动该地区经济复苏。”

作为中国—东盟合作的前沿,广西在和东盟的产能投资合作方面也走在了前列。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副书记、自治区主席蓝天立在产能投资论坛上表示,近年来,广西依托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着力深化以东盟为重点的产能合作,加快构建面向东盟的跨境产业链、供应链,产能合作和经贸交流取得良好成效。中国和东盟产业体系优势互补,合作机制完善,合作前景广阔。

对接“需求”,关注民生福祉

企业是产能投资合作的主体。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宋海良在本次产能投资论坛上指出,当前世界格局、科技、产业、竞争、社会“五大变革”加速演进,中国与东盟国家都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产业投资与合作的内涵也发生了深刻而显著的变化。

如此一来,企业“走出去”到东盟进行产能投资合作时,发挥自身的融合优势与持续积累的丰富经验,依据不同国别的资源禀赋和产业特点展开合作,至为关键。

印尼驻华大使周浩黎在此次论坛上就表示,印尼有19个经济特区,4个自由贸易区,118个工业园区,对外国投资开放。他说道:“这些经济特区对包括但不限于石化、橡胶、农业、渔业、棕榈油、制造、物流和旅游等行业的租户、开发商或基础设施提供商开放投资。”

这也让我们看到,在印尼雅万高铁的标杆效应下,中印尼的产能投资合作可以从印尼对于外国投资开放的具体举措中看到更多的机遇。

产能投资合作的真正机遇建立在对方“需求”的基础上,更建立在对方的民生福祉上。坎葆·恩塔万就将中老铁路的运营列为2022年初老挝发生的两件大事之一,另一件是《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在老挝的正式生效。她说:“这两件大事将促进老挝经济和社会发展。我们希望中老铁路成为连接中国和东盟的桥梁,推动地区双边和多边贸易合作,为地区经济带来更高水平的合作和发展,加强互联互通,实现互惠共赢。”

“走出去”还要抓住关键点

参与此次产能投资论坛的企业代表也表达了与东盟国家加强合作的意愿。以路桥建设起家,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积累了丰富经验的山东高速集团,其参会代表就热切期盼着以本次论坛为契机,同东盟有关方面对接合作需求。

中国远洋海运集团副总经理黄小文在产能投资论坛上介绍了中远海运在东盟的业务情况。截至2022年7月底,中远海运在东盟合并报表范围内企业共50家,主要从事物流、仓储、船舶及货运代理、燃油采购、船舶物料供应等业务。可以预见,在构建中国—东盟多式联运联盟和高水平共建西部陆海新通道的践行上,中远海运势必持续加强与东盟国家的合作。

作为参加此次产能论坛的金融机构代表,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祁斌表示,近几年来,中投公司发挥自身优势,开创了新型多双边基金模式,促进跨境投资与国际产业合作。他还透露,目前,中投公司正在研究设立中国—东盟新型双边基金,支持中国企业“走出去”,推动中国—东盟经济合作关系进一步深化。

企业“走出去”还要抓住关键点。就如本次产能投资论坛聚焦“推动跨境产业链供应链融合发展”的重点所彰显的,“融合发展”就是点睛之笔。对此,宋海良从产能投资践行企业的角度,给出了专业的理解:“能量、信息与生态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三大主轴,随着三者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加速融合,催生出绿色低碳、数字、共享‘三大经济形态’,不断引领与创造新的需求,催生新的产业,持续推进万物互联、百行相通、多业相融。”

免责声明:文章为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010-67800234)删除。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分享到

公告

热门文章